傳統中文

中 国 历 史 纪 年 表

初稿: 2019年2月


资料来源:

  1. 《中 國 歷 史 紀 年 表》萬 國 鼎 編,中 華 書 局 (北 京) 出 版 (1978 年 11 月)。
  2. 维 基 百 科: 中 国 年 号 列 表
  3. 维 基 百 科: 东 周
  4. 维 基 百 科: 鲁 国
  5. 维 基 百 科: 秦 国 君 主 列 表

历代中国有时处于分裂局面,有多个政权并存。本网页不把所有政权的年号一一列出,而是只列出年历网页朔闰表网页中有历日资料的王朝。分裂时代其他政权的年号可查阅以上所列的参考资料。



在本网站的年历网页朔闰表网页,春秋时期的春秋历用鲁国君主纪年,周历用东周君王纪年。


东 周 君 王

周王室的姓氏是姬,下表只列君王名字,略去姓氏。

周王公 历 年
宜臼 (平王)前772–前720
林 (桓王)前719–前697
佗 (庄王)前696–前682
胡齐 (僖王)前681–前677
阆 (惠王)前676–前652
郑 (襄王)前651–前619
壬臣 (顷王)前618–前613
班 (匡王)前612–前607
瑜 (定王)前606–前586
夷 (简王)前585–前572
泄心 (灵王)前571–前545
贵 (景王)前544–前520
猛 (悼王)前520
匄 (敬王)前519–前477

鲁 国 君 主

鲁国君主的姓氏是姬,下表只列君主名字,略去姓氏。

君 主公 历 年
弗湟/弗皇/弗生 (惠公)前768–前723
息姑 (隐公)前722–前712
允 (桓公)前711–前694
同 (庄公)前693–前662
子般前662
启 (闵公/愍公)前661–前660
申 (僖公/厘公)前659–前627
兴 (文公)前626–前609
俀/倭 (宣公)前608–前591
黑肱/黑股 (成公)前590–前573
午 (襄公)前572–前542
子野前542
稠/袑 (昭公)前541–前510
宋 (定公)前509–前495
将/蒋 (哀公)前494–前467


在本网站的年历网页朔闰表网页,战时期的周历用东周君王纪年(直至周朝灭亡为止)、鲁历用鲁国君主纪年(直至鲁国灭亡为止)、颛顼历自秦昭襄王起用秦国君主纪年。


东 周 君 王

周王室的姓氏是姬,下表只列君王名字,略去姓氏。

周王公 历 年
匄 (敬王)前519–前477
仁 (元王)前476–前469
介 (贞定王)前468–前441
去疾 (哀王)前441
叔 (思王)前441
嵬 (考哲王)前440–前426
午 (威烈王)前425–前402
骄 (元安王)前401–前376
喜 (夷烈王)前375–前369
扁 (显圣王)前368–前321
定 (慎靓王)前320–前315
延 (赧王)前314–前256

鲁 国 君 主

鲁国君主的姓氏是姬,下表只列君主名字,略去姓氏。君主在位时间依据《史记•鲁世家》的记载。

君 主公 历 年
将/蒋 (哀公)前494–前467
宁 (悼公)前466–前429
嘉 (元公)前428–前408
显 (穆公)前407–前377
奋 (共公)前376–前353
屯 (康公)前352–前344
匽 (景公)前343–前315
叔 (平公)前314–前296
贾 (文公/愍公/缗公)前295–前273
雠 (顷公)前272–前249

秦 国 君 主

秦国君主的姓氏是嬴,下表只列君主名字,略去姓氏。

君 主公 历 年
喜 (悼公)前491–前477
? (厉共公)前476–前443
? (躁公)前442–前429
则 (怀公)前428–前425
肃 (灵公)前424–前415
悼子 (简公)前414–前400
敬 (惠公)前399–前387
连 (出公)前386–前385
师隰/连 (献公)前384–前362
渠梁 (孝公)前361–前338
駰/驷 (惠文王)前337–前311
荡 (武王)前310–前307
稷/侧 (昭襄王)前306–前251
柱/式 (孝文王)前250
子异/异人/子楚 (庄襄王)前249–前247
政 (秦王政)前246–前210


皇帝公 历 年
嬴政(始皇帝)前246–前210
嬴胡亥(二世)前209–前207
嬴子婴前207


西 汉 (公元前206-公元8)

皇帝年号(使用年数)公 历 年备 注
刘邦(高祖)前206–前195汉武帝以前没有年号,以新君即位之年或次年为元年,例如「汉高祖六年」、「汉惠帝二年」等。
刘盈(惠帝)前194–前188
吕雉(高后)前187–前180
刘恒(文帝)前元(16)前179–前164汉文帝和汉景帝虽然没有年号,但是他们在重大事件后,重新记录自己的纪年,史书称之为前元、后元等。
后元(7)前163–前157
刘启(景帝)前元(7)前156–前150
中元(6)前149–前144
后元(3)前143–前141
刘彻(武帝)建元(6)前140–前135
元光(6)前134–前129
元朔(6)前128–前123
元狩(6)前122–前117
元鼎(6)前116–前111
元封(6)前110–前105
太初(4)前104–前101元年改历法,以建寅正月为年首,之前以十月为年首。
天汉(4)前100–前97
太始(4)前96–前93
征和(4)前92–前89又作延和
后元(2)前88–前87此年号有争议,有人认为可能不是年号。
刘弗陵(昭帝)始元(7)前86–前80七年八月改元元凤
元凤(6)前80–前75
元平(1)前74七月汉宣帝即位沿用
刘询(宣帝)本始(4)前73–前70
地节(4)前69–前66
元康(5)前65–前61五年三月改元神爵
神爵(4)前61–前58
五凤(4)前57–前54
甘露(4)前53–前50
黄龙(1)前49
刘奭(元帝)初元(5)前48–前44
永光(5)前43–前39
建昭(5)前38–前34
竟宁(1)前33年六月汉成帝即位沿用
刘骜(成帝)建始(5)前32–前28五年三月改元河平
河平(4)前28–前25
阳朔(4)前24–前21
鸿嘉(4)前20–前17
永始(4)前16–前13
元延(4)前12–前9
绥和(2)前8–前7二年四月汉哀帝即位沿用
刘欣(哀帝)建平(4)前6–前3建平二年六月改元太初元将,同年八月又改回建平二年。
太初元将(三个月)前5
元寿(2)前2–前1或作元受,二年九月汉平帝即位沿用
刘衎(平帝)元始(5)1–5在居延汉简中这个年号被用至元始二十六年
刘婴居摄(3)6–8这时王莽摄政,代行皇帝之权;三年十一月改元初始。
初始(一个月)8或作始初

新 (8-23)

皇帝年号(使用年数)公 历 年备 注
王莽始建国(5)9–13或作建国;改正朔用丑正。
天凤(6)14–19也作始建国天凤上戊、始建国天凤。
地皇(4)20–23也作始建国地皇上戊、始建国地皇。
四年三月辛巳朔,淮阳王刘玄被拥立为帝,建元更始,恢复寅正(故地皇四年三月即更始元年二月)。四年十月(更始元年九月)庚戌,王莽被杀,新朝灭亡。

更 始 (23-25)

皇帝年号(使用年数)公 历 年备 注
刘玄更始(3)23–25元年二月刘玄被拥立为帝,建元更始,恢复寅正。三年十月刘玄投降赤眉军。


皇帝年号(使用年数)公 历 年备 注
刘秀(光武帝)建武(32)25–56三十二年四月改元建武中元
建武中元(2)56–57一作中元,二年二月汉明帝即位沿用。
刘庄(明帝)永平(18)58–75十八年八月汉章帝即位沿用
刘炟(章帝)建初(9)76–84九年八月改元元和
元和(4)84–87四年七月改元章和
章和(2)87–88二年二月汉和帝即位沿用
刘肇(和帝)永元(17)89–105十七年四月改元元兴
元兴(九个月)105
刘隆(殇帝)延平(1)106八月汉安帝即位沿用
刘祜(安帝)永初(7)107–113
元初(7)114–120七年四月改元永宁
永宁(2)120–121二年七月改元建光
建光(2)121–122二年三月改元延光
延光(4)122–125四年三月北乡侯刘懿即位沿用;同年十一月汉顺帝即位沿用。
刘保(顺帝)永建(7)126–132七年三月改元阳嘉
阳嘉(4)132–135
永和(6)136–141
汉安(3)142–144三年四月改元建康
建康(九个月)144八月汉冲帝即位沿用
刘炳(冲帝)永嘉(1)145或作元嘉、永喜、永熹。正月汉质帝即位沿用。
刘缵(质帝)本初(1)146闰六月汉桓帝即位沿用
刘志(桓帝)建和(3)147–149
和平(1)150
元嘉(3)151–153三年五月改元永兴
永兴(2)153–154
永寿(4)155–158四年六月改元延熹
延熹(10)158–167十年六月改元永康
永康(六个月)167
刘宏(灵帝)建宁(5)168–172五年五月改元熹平
熹平(7)172–178七年三月改元光和
光和(7)178–184七年十二月改元中平
中平(6)184–189中平六年四月刘辩即位改元光熹,八月改元昭宁,九月献帝即位改元永汉,十二月,「诏除光熹、昭宁、永汉三号」,复称中平六年。
刘辩(少帝)光熹(五个月)189
昭宁(两个月)189
刘协(献帝)永汉(四个月)189
中平六年189
初平(4)190–193
兴平(2)194–195
建安(25)196–220二十五年三月改元延康
延康(七个月)220十月乙卯日献帝禅位与曹丕,东汉灭亡。


曹 魏 (220 — 265)

国主年号(使用年数)公 历 年备 注
曹丕(文帝)黄初(7)220–226七年五月魏明帝曹叡即位沿用
曹叡(明帝)太和(7)227–233七年二月改元青龙
青龙(5)233–237五年二月改正朔以建丑为正月,并改元景初。
景初(3)237–239用丑正,三年正月曹芳即位沿用,次年恢复寅正。
曹芳(邵陵厉公)正始(10)240–249十年四月改元嘉平
嘉平(6)249–254六年十月曹髦即位改元正元
曹髦正元(3)254–256三年五月改元甘露
甘露(5)256–260五年六月元帝即位改元景元
曹奂(元帝)景元(5)260–264五年五月改元咸熙
咸熙(2)264–265二年十二月元帝禅位与司马炎,曹魏被晋朝取代。

蜀 汉 (221 — 263)

国主年号(使用年数)公 历 年备 注
刘备(昭烈帝)章武(3)221–223三年五月后主即位改元建兴
刘禅(后主)建兴(15)223–237
延熙(20)238–257
景耀(6)258–263六年八月改元炎兴
炎兴(5个月)263十一月刘禅投降曹魏,蜀亡。

孙 吴 (222 — 280)

国主年号(使用年数)公 历 年备 注
孙权(大帝)黄武(8)222–229八年四月改元黄龙
黄龙(3)229–231
嘉禾(7)232–238七年八月改元赤乌
赤乌(14)238–251十四年五月改元太元
太元(2)251–252二年二月改元神凤
神凤(3个月)252四月孙亮即位改元建兴
孙亮建兴(2)252–253
五凤(3)254–256三年十月改元太平
太平(3)256–258三年十月景帝即位改元永安
孙休(景帝)永安(7)258–264七年七月孙皓即位改元元兴
孙皓元兴(2)264–265二年四月改元甘露
甘露(2)265–266二年八月改元宝鼎
宝鼎(4)266–269四年十月改元建衡
建衡(3)269–271
凤凰(3)272–274
天册(2)275–276二年七月改元天玺
天玺(6个月)276
天纪(4)277–280四年三月孙皓投降晋朝,吴亡。


西晋 (265-317)

皇帝年号(使用年数)公 历 年备 注
司马炎(武帝)泰始(10)265–274
咸宁(6)275–280六年四月改元太康
太康(10)280–289
太熙(四个月)290四月惠帝即位改元永熙
司马衷(惠帝)永熙(九个月)290
永平(三个月)291三月改元元康
元康(9)291–299
永康(2)300–301二年四月改元永宁
永宁(2)301–302二年十二月改元太安
太安(2)302–303或作大安
永安(八个月)304七月改元建武,十一月复称永安,十二月又改元永兴
建武(五个月)304
永兴(3)304–306三年六月改元光熙
光熙(七个月)306十一月晋怀帝即位沿用
司马炽(怀帝)永嘉(7)307–313七年四月愍帝即位改元建兴
司马邺(愍帝)建兴(5)313–317五年三月东晋元帝即位改元建武

东晋 (317-420)

皇帝年号(使用年数)公 历 年备 注
司马睿(元帝)建武(2)317–318二年三月改元大兴
大兴(4)318–321或作太兴
永昌(2)322–323元年闰十一月晋明帝即位沿用,二年三月改元太宁。
司马绍(明帝)太宁(4)323–326三年闰八月晋成帝即位沿用,四年二月改元咸和。
司马衍(成帝)咸和(9)326–334
咸康(8)335–342八年六月晋康帝即位沿用
司马岳(康帝)建元(2)343–344
司马聃(穆帝)永和(12)345–356
升平(5)357–361五年五月晋哀帝即位沿用
司马丕(哀帝)隆和(2)362–363或作崇和,二年二月改元兴宁。
兴宁(3)363–365三年二月晋废帝即位沿用
司马奕(废帝)太和(6)366–371六年十一月简文帝即位改元咸安
司马昱(简文帝)咸安(2)371–372二年七月晋孝武帝即位沿用
司马曜(孝武帝)宁康(3)373–375《魏书》错写作康宁
太元(21)376–396二十一年九月晋安帝即位沿用
司马德宗(安帝)隆安(5)397–401或作崇安
元兴(3)402–404胡三省注《资治通鉴》:元年三月,元显败,复隆安年号。桓玄改曰大亨。玄篡,又改曰永始。
大亨(九个月)402三月至十二月使用
义熙(14)405–418403年─404年桓玄篡位
司马德文(恭帝)元熙(2)419–420二年六月恭帝禅位与刘裕,东晋被刘宋取代。


后 秦 (384-417)

国主年号(使用年数)公 历 年备 注
姚苌(武昭帝)白雀(3)384–386三年四月改元建初
建初(9)386–394九年五月秦文桓帝即位改元皇初
姚兴(文桓帝)皇初(6)394–399六年九月改元弘始
弘始(18)399–416十八年二月姚泓即位改元永和
姚泓永和(2)416–417二年八月姚泓投降东晋刘裕,后秦亡。

北 凉 (397-439)

国 主年号(使用年数)公 历 年备 注
段业神玺(3)397–399三年二月改元天玺
天玺(3)399–401或作六玺;三年六月沮渠蒙逊即位改元永安。
沮渠蒙逊永安(12)401–412十二年十一月改元玄始
玄始(17)412–428或作元始。根据《吐鲁番文书》中自北凉玄始十三年起出现相当于十三、十四年的夏国真兴六、七年(424年至425年)年号,已经被认为是沮渠氏北凉在玄始十三年(424年)奉夏正朔的结果。
承玄(4)428–431
义和(3)431–433三年四月沮渠牧犍即位改元承和
沮渠牧犍承和(7)433–439或作永和;七年沮渠牧犍投降北魏,北凉亡。


北 魏 (386-534)

国主年号(使用年数)公 历 年备 注
拓跋珪(道武帝)登国(11)386–396十一年七月改元皇始
皇始(3)396–398三年十二月改元天兴
天兴(7)398–404七年十月改元天赐
天赐(6)404–409六年闰十月魏明元帝即位改元永兴
拓跋嗣(明元帝)永兴(5)409–413
神瑞(3)414–416三年四月改元泰常
泰常(8)416–423八年十一月太武帝即位沿用
拓跋焘(太武帝)始光(5)424–428五年二月改元神䴥
神䴥(4)428–431
延和(3)432–434
太延(6)435–440六年六月改元太平真君
太平真君(12)440–451十二年六月改元正平
正平(2)451–452二年二月拓跋余即位改元承平
拓跋余承平(9个月)452十月文成帝即位改元兴安
拓跋濬(文成帝)兴安(3)452–454三年七月改元兴光
兴光(2)454–455二年六月改元太安
太安(5)455–459
和平(6)460–465六年五月献文帝即位沿用
拓跋弘(献文帝)天安(2)466–467二年八月改元皇兴
皇兴(5)467–471五年八月孝文帝即位改元延兴
拓跋宏/元宏(孝文帝)延兴(6)471–476六年六月改元承明
承明(7个月)476
太和(23)477–499二十三年四月宣武帝即位沿用
元恪(宣武帝)景明(4)500–503
正始(5)504–508五年八月改元永平
永平(5)508–512五年四月改元延昌
延昌(4)512–515四年正月孝明帝即位沿用
元诩(孝明帝)熙平(3)516–518三年二月改元神龟
神龟(3)518–520三年七月改元正光
正光(6)520–525六年六月改元孝昌
孝昌(3)525–527
武泰(4个月)528四月孝庄帝即位改元建义
元子攸(孝庄帝)建义(6个月)528九月改元永安
永安(3)528–530三年十月元晔即位改元建明
元晔建明(2)530–531二年二月节闵帝即位改元普泰
元恭(节闵帝)普泰(9个月)531一作普嘉
元朗中兴(2)531-532二年四月孝武帝即位改元太昌
元修(孝武帝)太昌(9个月)532十二月改元永兴
永兴(1个月)532十二月改元永熙
永熙(3)532-534三年七月孝武帝从洛阳出逃,投靠在长安的宇文泰。高欢立元善见为皇帝,即位于邺城东北。闰十二月癸巳宇文泰用毒酒毒死了孝武帝,改立元宝炬为帝。于是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东 魏 (534-550)

国主年号(使用年数)公 历 年备 注
元善见(孝静帝)天平(4)534-537
元象(2)538-539二年十一月改元兴和
兴和(4)539-542
武定(8)543-550八年孝静帝禅位与高洋,东魏被北齐取代。

北 齐 (550-577)

国主年号(使用年数)公 历 年备 注
高洋(文宣帝)天保(10)550-559十年十月高殷即位沿用
高殷乾明(8个月)560八月孝昭帝即位改元皇建
高演(孝昭帝)皇建(2)560–561二年十一月武成帝即位改元太宁
高湛(武成帝)太宁(2)561–562或作大宁、泰宁;二年四月改元河清
河清(4)562–565四年四月高纬即位改元天统
高纬天统(5)565–569
武平(7)570–576七年十二月改元隆化
隆化(1个月)576次年正年初一,高纬禅位与年仅八岁的儿子高恒,改元承光。
高恒承光(3个月)577北周军陷齐京师邺,太上皇高纬带着幼主高恒等十余人骑马欲逃往南方的陈朝,走至青州被周军俘虏,北齐亡。

西 魏 (535-557)

国主年号(使用年数)公 历 年备 注
元宝炬(文帝)大统(17)535-551十七年三月元钦即位沿用
元钦552-554三年(554年)二月被宇文泰废黜。段长基的《历代统纪表》卷七认为元钦有乾明元年及二年,但是其他诸书均无记载,都称元钦没有年号。
拓跋廓(恭帝)554-557拓跋廓原姓元,去年号称元年,并且复姓拓跋。557年被迫禅位于宇文觉,西魏被北周取代。

北 周 (557-581)

国主年号(使用年数)公 历 年备 注
宇文觉(孝闵帝)557
宇文毓(明帝)557-559三年八月定年号武成
武成(2)559-560二年四月武帝即位沿用
宇文邕(武帝)保定(5)561-565
天和(7)566-572七年三月改元建德
建德(7)572-578七年三月改元宣政
宣政(10个月)578元年六月宣帝即位沿用
宇文贇(宣帝)大成(2个月)579二月静帝即位改元大象
宇文衍/宇文阐(静帝)大象(2)579-580
大定(2个月)581二月静帝禅位与杨坚,北周被隋朝取代。


宋 (420-479)

国主年号(使用年数)公 历 年备 注
刘裕(武帝)永初(3)420–422三年五月少帝即位沿用
刘义符(少帝)景平(2)423–424二年八月文帝即位改元元嘉
刘义隆(文帝)元嘉(30)424–453三十年四月孝武帝即位沿用
刘骏(孝武帝)孝建(3)454–456
大明(8)457–464八年闰五月废帝即位沿用
刘子业(废帝)永光(八个月)465
景和(四个月)465十二月明帝即位改元泰始
刘彧(明帝)泰始(7)465–471
泰豫(1)472四月刘昱即位沿用
刘昱(后废帝)元徽(5)473–477五年七月顺帝即位改元升明
刘准(顺帝)升明(3)477–479三年四月顺帝禅位与萧道成,宋被齐取代。

齐 (479-502)

国主年号(使用年数)公 历 年备 注
萧道成(高帝)建元(4)479–482四年三月武帝即位沿用
萧赜(武帝)永明(11)483–493十一年七月萧昭业即位沿用
萧昭业隆昌(七个月)494七月萧昭文即位改元延兴
萧昭文延兴(四个月)494十月明帝即位改元建武
萧鸾(明帝)建武(5)494–498五年四月改元永泰
永泰(九个月)498元年七月萧宝卷即位沿用
萧宝卷永元(3)499–501三年三月和帝即位改元中兴
萧宝融中兴(2)501–502二年三月和帝禅位与萧衍,齐被梁取代。

梁 (502-557)

国主年号(使用年数)公 历 年备 注
萧衍(武帝)天监(18)502–519
普通(8)520–527八年三月改元大通
大通(3)527–529三年十月改元中大通
中大通(6)529–534
大同(12)535–546十二年四月改元中大同
中大同(2)546–547二年四月改元太清
太清(3)547–549三年五月简文帝即位沿用
萧纲(简文帝)大宝(2)550–551
萧栋天正(四个月)551十一月侯景废萧栋,自立为汉皇帝,次年四月兵败被其部下杀死,十一月粱元帝即位。
萧绎(元帝)承圣(4)552–555四年五月闵帝即位改元天成
萧渊明(闵帝)天成(六个月)555十月敬帝即位改元绍泰
萧方智(敬帝)绍泰(2)555–556二年九月改元太平
太平(2)556–557二年十月敬帝禅位与陈霸先,梁被陈取代。

陈 (557-589)

国主年号(使用年数)公 历 年备 注
陈霸先(武帝)永定(3)557–559三年六月文帝即位沿用
陈蒨(文帝)天嘉(7)560–566七年二月改元天康
天康(1)566四月陈伯宗即位沿用
陈伯宗光大(2)567–568
陈顼(宣帝)太建(14)569–582十四年正月陈叔宝即位沿用
陈叔宝(后主)至德(4)583–586
祯明(3)587–589三年正月后主被隋军俘虏,陈亡。


皇帝年号(使用年数)公 历 年备 注
杨坚(文帝)开皇(20)581–600
仁寿(4)601–604四年七月隋炀帝即位沿用
杨广(炀帝)大业(14)605–618《隋书》、《北史》等只记载到大业十三年,而《资治通鉴》则只记载到十二年。赵翼则考证李渊虽然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但是隋炀帝仍在,大业年号并没有废。
杨侑(恭帝)义宁(2)617–618二年五月禅位与李渊,隋朝灭亡。


皇帝年号(使用年数)公 历 年备 注
李渊(高祖)武德(9)618–626九年八月唐太宗即位沿用
李世民(太宗)贞观(23)627–649一作正观。二十三年六月唐高宗即位沿用。
李治(高宗)永徽(6)650–655
显庆(6)656–661为避唐中宗名讳,唐朝人追称显庆年号多称明庆,又作光庆。六年三月改元龙朔。
龙朔(3)661–663
麟德(2)664–665《旧唐书》、《新唐书》都称是龙朔三年十二月,诏改明年正月一日为麟德元年。但是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纪元钞》则记载「龙朔四年六月一日改」,与史书的记载相差半年。
乾封(3)666–668《旧唐书》和新疆出土的《唐纪元钞》作乾封三年二月改元总章元年;《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作乾封三年三月改元。
总章(3)668–670三年三月改元咸亨
咸亨(5)670–674五年八月改元上元
上元(3)674–676三年十一月改元仪凤
仪凤(4)676–679四年六月改元调露
调露(2)679–680二年八月改元永隆
永隆(2)680–681因避唐玄宗名讳,唐朝人多称永崇。二年九月改元开耀
开耀(2)681–682二年二月改元永淳
永淳(2)682–683二年十二月改元弘道
弘道(一个月)683
李显(中宗)嗣圣(两个月)684二月唐睿宗即位改元文明
李旦(睿宗)文明(七个月)684九月武后临朝称制,改元光宅。
光宅(四个月)684
垂拱(4)685–688
永昌(1)689
载初(2)689–690从元年起用子正。二年八月改元天授

武周年号

皇帝年号(使用年数)公 历 年备 注
武曌天授(3)690–692用子正,元年九月改国号为周,三年四月改元如意。
如意(六个月)692用子正,九月改元长寿。
长寿(3)692–694用子正,三年五月改元延载。
延载(八个月)694–695用子正,一月改元证圣。
证圣(九个月)695用子正,九月改元天册万岁。
天册万岁(三个月)695–696用子正,十二月改元万岁登封。
万岁登封(四个月)696用子正,三月改元万岁通天。
万岁通天(2)696–697用子正,二年九月改元神功。
神功(四个月)697–698用子正,一月改元圣历。
圣历(3)698–700用子正,三年五月改元久视。
久视700十月复寅正
大足(十个月)701十月改元长安
长安(4)701–704
神龙元年705元年二月中宗复位,复国号唐,沿用神龙年号。

续唐年号

皇帝年号(使用年数)公 历 年备 注
李显(中宗)神龙(3)705–707三年九月改元景龙
景龙(4)707–710四年六月殇帝即位改元唐隆
李重茂(殇帝)唐隆(两个月)710或作唐元、唐兴、唐安。七月睿宗复位改元景云。
李旦(睿宗)景云(2)710–711
太极(四个月)712五月改元延和
延和(四个月)712八月玄宗即位改元先天
李隆基(玄宗)先天(2)712–713二年十一月改元开元
开元(29)713–741
天宝(15)742–756三年正月改「年」为「载」,十五年七月肃宗即位改元至德。
李亨(肃宗)至德(3)756–758称「年」为「载」 ,三年二月改元乾元,复载为年。
乾元(3)758–760三年闰四月改元上元
上元(3)760–762二年九月二十一日去年号,称元年,以建子月为年首。
宝应(2)762–763元年四月十五日改元,并恢复寅正。四月二十日唐代宗即位沿用,七月改元广德。
李豫(代宗)广德(2)763–764
永泰(2)765–766二年十一月改元大历
大历(14)766–779
李适(德宗)建中(4)780–783
兴元(1)784
贞元(21)785–805廿一年八月顺宗即位改元永贞
李诵(顺宗)永贞(五个月)805
李纯(宪宗)元和(15)806–820十五年闰正月唐穆宗即位沿用
李恒(穆宗)长庆(4)821–824四年正月唐敬宗即位沿用
李湛(敬宗)宝历(3)825–827二年十二月唐文宗即位沿用,三年二月改元大和。
李昂(文宗)大和(9)827–835或作太和
开成(5)836–840五年正月唐武宗即位沿用
李瀍(武宗)会昌(6)841–846六年三月唐宣宗即位沿用
李忱(宣宗)大中(14)847–860十三年八月唐懿宗即位沿用,十四年十一月改元咸通。
李漼(懿宗)咸通(15)860–874十四年七月唐僖宗即位沿用,十五年十一月改元乾符。
李儇(僖宗)乾符(6)874–879
广明(2)880–881二年七月改元中和
中和(5)881–885五年三月改元光启
光启(4)885–888四年正月改元文德
文德(1)888元年三月唐昭宗即位沿用
李晔(昭宗)龙纪(1)889
大顺(2)890–891
景福(2)892–893
乾宁(5)894–898五年八月改元光化
光化(4)898–901四年四月改元天复
天复(4)901–904四年闰四月改元天佑
天佑元年904元年八月唐哀帝即位沿用
李柷(哀帝)天佑(4)904-907四年三月逊位,唐朝灭亡。


梁 (907 — 923)

国主年号(使用年数)公 历 年备 注
朱温(太祖)开平(5)907–911五年五月改元乾化
乾化元、二年911–912
朱友硅凤历(两个月)913二月朱友贞即位恢复乾化年号
朱友贞(末帝)乾化三至五年913–915五年十一月改元贞明
贞明(7)915–921七年五月改元龙德
龙德(3)921–923三年十月初八末帝死,后梁亡。

唐 (923 — 936)

国主年号(使用年数)公 历 年备 注
李存勖(庄宗)同光(4)923–926四年四月明宗即位改元天成
李嗣源(明宗)天成(5)926–930五年二月改元长兴
长兴(4)930–933
李从厚(闵帝)应顺(四个月)934四月李从珂即位改元清泰
李从珂清泰(3)934–936三年闰十一月廿六日李从珂自焚而死,后唐亡。

晋 (936 — 946)

国主年号(使用年数)公 历 年备 注
石敬瑭(高祖)天福元至六年936–941
石重贵(出帝)天福七至九年942–944九年七月改元开运
开运(3)944–946三年十二月石重贵投降契丹,后晋亡。

汉 (947 — 950)

国主年号(使用年数)公 历 年备 注
刘知远(高祖)天福十二年947
乾佑元年948二月隐帝即位沿用
刘承佑(隐帝)乾佑(3)948–950三年十一月廿二日隐帝被杀,后汉政权被郭威取代,改国号周。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弟弟刘崇在太原继位,史称「北汉」。

周 (951 — 960)

国主年号(使用年数)公 历 年备 注
郭威(太祖)广顺(3)951–953
显德元年954正月后周世宗柴荣即位沿用
柴荣(世宗)显德元至六年954–959六年六月恭帝柴宗训即位沿用
柴宗训(恭帝)显德六至七年959–960七年正月陈桥兵变后,恭帝禅位与赵匡胤,后周被宋朝取代。


北 宋 (960 — 1127)

皇帝年号(使用年数)公 历 年备 注
赵匡胤(太祖)建隆(4)960–963四年十一月改元乾德
乾德(6)963–968六年十一月改元开宝
开宝(9)968–976九年十月宋太宗即位,十二月改元太平兴国。
赵光义(太宗)太平兴国(9)976–984九年十一月改元雍熙
雍熙(4)984–987
端拱(2)988–989
淳化(5)990–994
至道(3)995–997三年三月宋真宗即位沿用
赵恒(真宗)咸平(6)998–1003
景德(4)1004–1007
大中祥符(9)1008–1016
天禧(5)1017–1021
乾兴(1)1022二月宋仁宗即位沿用
赵祯(仁宗)天圣(10)1023–1032十年十一月改元明道
明道(2)1032–1033
景佑(5)1034–1038五年十一月改元宝元
宝元(3)1038–1040三年二月改元康定
康定(2)1040–1041二年十一月改元庆历
庆历(8)1041–1048
皇佑(6)1049–1054六年三月改元至和
至和(3)1054–1056三年九月改元嘉佑
嘉佑(8)1056–1063八年四月宋英宗即位沿用
赵曙(英宗)治平(4)1064–1067四年正月宋神宗即位沿用
赵顼(神宗)熙宁(10)1068–1077
元丰(8)1078–1085八年二月宋哲宗即位沿用
赵煦(哲宗)元佑(9)1086–1094九年四月改元绍圣
绍圣(5)1094–1098五年六月改元元符
元符(3)1098–1100三年正月宋徽宗即位沿用
赵佶(徽宗)建中靖国(1)1101
崇宁(5)1102–1106
大观(4)1107–1110
政和(8)1111–1118八年十月改元重和
重和(2)1118–1119二年二月改元宣和
宣和(7)1119–1125七年二月宋钦宗即位沿用
赵桓(钦宗)靖康(2)1126–1127二年五月宋高宗即位改元建炎

南 宋 (1127 — 1279)

皇帝年号(使用年数)公 历 年备 注
赵构(高宗)建炎(4)1127–1130
绍兴(32)1131–1162三十二年六月宋孝宗即位沿用
赵慎(孝宗)隆兴(2)1163–1164
乾道(9)1165–1173
淳熙(16)1174–1189十六年二月宋光宗即位沿用
赵敦(光宗)绍熙(5)1190–1194五年七月宋宁宗即位沿用
赵扩(宁宗)庆元(6)1195–1200
嘉泰(4)1201–1204
开禧(3)1205–1207
嘉定(17)1208–1224十七年八月宋理宗即位沿用
赵昀(理宗)宝庆(3)1225–1227
绍定(6)1228–1233
端平(3)1234–1236
嘉熙(4)1237–1240
淳佑(12)1241–1252
宝佑(6)1253–1258
开庆(1)1259
景定(5)1260–1264五年十月宋度宗即位沿用
赵禥(度宗)咸淳(10)1265–1274十年七月宋恭帝即位沿用
赵㬎(恭帝)德佑(2)1275–1276二年五月宋端宗即位改元景炎
赵昰(端宗)景炎(3)1276–1278三年五月宋帝昺即位改元祥兴
赵昺(帝昺)祥兴(2)1278–1279二年二月初六陆秀夫背负宋帝昺跳海殉国,宋朝灭亡。


皇帝年号(使用年数)公 历 年备 注
耶律阿保机(太祖)907–916
神册(7)916–922七年二月改元天赞
天赞(5)922–926五年二月改元天显
天显元年926元年七月太祖逝世,皇后摄政。至天显二年十一月太宗即位沿用
耶律德光/尧骨(太宗)天显二至十三年927–938十三年十一月改元会同
会同(10)938–947九年十二月,太宗率兵南下灭了后晋,十年二月将国号由「大契丹国」改为「大辽」,改元大同。
大同(8个月)947四月太宗从中原撤兵北返,在栾城县杀胡林病逝,世宗即位沿用大同年号,九月改元天禄。
耶律阮/兀欲(世宗)天禄(5)947–951五年九月穆宗即位改元应历
耶律景/述律(穆宗)应历(19)951–969十九年二月景宗即位改元保宁
耶律贤(景宗)保宁(11)969–979十一年十一月改元乾亨
乾亨(5)979–983四年九月圣宗即位沿用,五年六月改元统和
耶律隆绪(圣宗)统和(30)983–1012将国号「大辽」改为「大契丹」;三十年十一月改元开泰
开泰(10)1012–1021十年十一月改元太平
太平(11)1021–1031十一年六月兴宗即位改元景福
耶律宗真(兴宗)景福(2)1031–1032二年十一月改元重熙
重熙(24)1032–1055或作重和,崇熙。廿四年八月道宗即位改元清宁
耶律洪基(道宗)清宁(10)1055–1064
咸雍(10)1065–1074二年,将国号「契丹」改为「大辽」
大康(10)1075–1084或作太康
大安(10)1085–1094
寿昌(7)1095–1101或作寿隆、盛昌;七年二月天祚帝即位改元乾统
耶律延禧(天祚帝)乾统(10)1101–1110或作乾通
天庆(10)1111–1120
保大(5)1121–1125五年二月天祚帝被金人所俘,辽朝灭亡。耶律阿保机的八世孙耶律大石率辽国残兵西逃,后来在西域建立了西辽帝国,又称喀喇契丹。西辽后来成为中亚大国,但几十年后渐渐衰落,于1218年被蒙古所灭。


本网站年历网页朔闰表网页从金太宗天会三年(1125年)后用金朝年号,之前用辽朝年号。天会三年金朝与辽朝年号(保大五年)并用,金哀宗天兴三年金朝与蒙古帝王纪年(元太宗五年)并用。

皇帝年号(使用年数)公 历 年备 注
完颜阿骨打(太祖)收国(2)1115–1116
天辅(7)1117–1123七年九月太宗即位改元天会
完颜吴乞买/晟(太宗)天会(15)1123–1137十三年正月金熙宗即位沿用
完颜合剌/亶(熙宗)天眷(3)1138–1140
皇统(9)1141–1149九年十二月完颜亮即位改元天德
完颜亮天德(5)1149–1153五年三月改元贞元
贞元(4)1153–1156四年二月改元正隆
正隆(6)1156–1161六年十月世宗即位改元大定
完颜雍(世宗)大定(29)1161–1189
完颜景(章宗)明昌(7)1190–1196七年十一月改元承安
承安(5)1196–1200
泰和(8)1201–1208八年十一月完颜永济即位沿用
完颜永济大安(3)1209–1211
崇庆(2)1212–1213二年五月改元至宁
至宁(5个月)1213九月宣宗即位改元贞佑
完颜珣(宣宗)贞佑(5)1213–1217五年九月改元兴定
兴定(6)1217–1222六年八月改元元光
元光(2)1222–1223
完颜守绪(哀宗)正大(8)1224–1231
开兴(4个月)1232四月改元天兴
天兴(3)1232–1234三年正月己酉,蒙宋联军攻破金国最后据点蔡州,哀宗不愿做亡国之君,把皇位传给统帅完颜承麟,自己在蔡州幽兰轩上吊自尽。完颜承麟翌日草草完成即位大典立刻率军迎敌,死于乱军之中,金国灭亡。


元朝蒙古皇室的姓氏是孛儿只斤。下表只列出皇帝的名字,略去姓氏。

皇帝年号(使用年数)公 历 年备 注
铁木真(太祖)1206–1227
拖雷(睿宗)1228
窝阔台(太宗)1229–1241
乃马真氏(太宗后)1242–1245
贵由(定宗)1246–1248
斡兀(定宗后)1249–1250
蒙哥(宪宗)1251–1260
忽必烈(世祖)中统(5)1260–1264元年五月定年号中统,五年八月改元至元。
至元(31)1264–1294至元八年建国号「大元」
铁木耳(成宗)元贞(3)1295–1297三年二月改元大德
大德(11)1297–1307十一年五月元武宗即位沿用
海山(武宗)至大(4)1308–1311四年三月元仁宗即位沿用
爱育黎拔力八达(仁宗)皇庆(2)1312–1313
延佑(7)1314–1320七年二月元英宗即位沿用
硕德八剌(英宗)至治(3)1321–1323三年八月元泰定帝即位沿用
也孙铁木耳(泰定帝)泰定(5)1324–1328五年二月改元致和
致和(八个月)1328九月天顺帝即位改元天顺
阿剌吉八(天顺帝)天顺(二个月)1328元文宗废除天顺年号
图帖睦尔(文宗)天历1328-1329元年九月即位,二年三月让位元明宗,明宗续用天历年号。
和世㻋(明宗)天历二年1329二年三月即位,八月死,元文宗复辟续用天历年号。
图帖睦尔(文宗)天历1329–1330天历年号用了三年。三年五月改元至顺。
至顺1330–1332三年八月,文宗死,十月元宁宗即位续用。
懿麟质班(宁宗)至顺三年1332十一月二十六日宁宗病逝,十二月元顺帝即位续用至顺年号。
妥欢贴睦尔(顺帝)至顺四年1333十月改元元统
元统(3)1333–1335三年十一月改元至元
至元(6)1335–1340
至正(30)1341–1370二十八年闰七月廿八日,元顺帝北奔,顺帝及其继承者在蒙古高原继续与明朝对峙,史称「北元」。


明 (1368 — 1644)

皇帝年号(使用年数)公 历 年备 注
朱元璋(太祖)洪武(31)1368–1398三十一年闰五月明惠帝即位沿用
朱允炆(惠帝)建文(4)1399–1402四年六月明成祖废除建文年号,复称洪武三十五年
朱 棣(成祖)永乐(22)1403–1424二十二年八月明仁宗即位沿用
朱高炽(仁宗)洪熙(1)1425元年六月明宣宗即位沿用
朱瞻基(宣宗)宣德(10)1426–1435十年正月明英宗即位沿用
朱祁镇(英宗)正统(14)1436–1449十四年九月明代宗即位沿用
朱祁钰(代宗)景泰(7)1450–1456夺门之变后随即改元
朱祁镇(英宗)天顺(8)1457–1464八年正月明宪宗即位沿用
朱见深(宪宗)成化(23)1465–1487二十三年九月明孝宗即位沿用
朱佑樘(孝宗)弘治(18)1488–1505十八年五月明武宗即位沿用
朱厚照(武宗)正德(16)1506–1521十六年四月明世宗即位沿用
朱厚熜(世宗)嘉靖(45)1522–1566
朱载垕(穆宗)隆庆(6)1567–1572六年六月明神宗即位沿用
朱翊钧(神宗)万历(48)1573–1620四十八年八月明光宗即位改元泰昌
朱常洛(光宗)泰昌(四个月)1620元年九月明熹宗即位沿用
朱由校(熹宗)天启(7)1621–1627七年八月明思宗即位沿用
朱由检(思宗)崇祯(17)1628–1644十七年三月十八日,李自成攻陷北京,次日拂晓明思宗自缢殉国,明朝灭亡。不久,山海关守将吴三桂借清兵击败李自成,清朝乘机入关占据北京,明朝宗室与官员在中国南方相继成立政权抗清,史称「南明」。

南 明 和 明 郑 (1645 — 1683)

皇帝年号(使用年数)公 历 年备 注
朱由崧弘光 (七个月)1645为避清高宗(弘历)名讳,史籍「弘光」又作「宏光」。
元年五月二十二日弘光帝被清兵虏获。海商郑芝龙等奉唐王朱聿键为监国,闰六月二十七日唐王于福州称帝,七月改元隆武。鲁王朱以海在绍兴建立小朝廷,自称「监国」。
朱聿键隆武 (2)1645–1646二年八月隆武政权被清军攻灭,隆武帝遇害身亡,郑芝龙投降清朝,其子郑森(郑成功)继续抗清。十一月初五,朱聿𨮁在广州建立绍武政权; 十一月十八日,桂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称帝,明年改元永历。绍武、永历二帝都不承认对方的政权,甚至互相攻伐。十二月十五日,清军攻陷广州,绍武帝自缢而死,绍武政权亡。
朱由榔永历 (15)1647–1661七年三月鲁王去监国称号。十三年永历帝流亡缅甸,十五年十二月缅人将永历帝送至清军营内,次年四月被勒死,南明亡。台湾郑氏政权(明郑)继续使用永历年号及明朝历法。
永历十六至三十七年1662–1683三十七年闰六月,郑克爽投降清朝,明郑亡。


清朝皇室的姓氏是爱新觉罗。下表只列出皇帝的名字,略去姓氏。

本网站年历网页朔闰表网页自顺治二年(1645年)起用清朝年号,顺治元年前用明朝年号,顺治元年清朝与明朝年号(崇祯十七年)并用。

皇帝年号(使用年数)公 历 年备 注
努尔哈赤(太祖)1583–1615
天命(11)1616–1626元年,定国号为「金」,史称「后金」。
皇太极(太宗)天聪(10)1627–1636十年四月改元崇德,改国号为「大清」。
崇德(8)1636–1643八年八月清世祖即位沿用
福临(世祖)顺治(18)1644–1661十八年正月清圣祖即位沿用
玄烨(圣祖)康熙(61)1662–1722六十一年十一月清世宗即位沿用
胤禛(世宗)雍正(13)1723–1735十三年八月清高宗即位沿用
弘历(高宗)乾隆(60)1736–1795
顒琰(仁宗)嘉庆(25)1796–1820二十五年八月清宣宗即位沿用
旻宁(宣宗)道光(30)1821–1850三十年正月清文宗即位沿用
奕詝(文宗)咸丰(11)1851–1861
载淳(穆宗)同治(13)1862–1874
载湉(德宗)光绪(34)1875–1908三十四年十月溥仪即位沿用
溥仪宣统(3)1909–1911三年十二月廿五,隆裕皇太后宣布《宣统帝退位诏书》,清朝灭亡。